bbs.geermuzixun.com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啤酒行业分析差异化竞争开启,啤酒高端化持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疯医院是骗人的吗 http://m.39.net/pf/a_6010178.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元证券,陈欣)

1.中国啤酒行业从“国产化”到“差异化”

啤酒,又叫麦酒、液体面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普及范围最广的酒精饮料之一。啤酒最早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属于外来酒种。自年(清朝光绪十六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市首先建立乌卢布列希夫斯基啤酒厂,再到年中国首家自建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在哈尔滨设立,直至今日,中国啤酒产业历经百余年历史,实现了从近代啤酒业向现代啤酒产业的跨越。从啤酒产业链的布局来看,啤酒产业链主要有上游的原材料,包括酿造啤酒所必须的大麦、小麦、啤酒花以及食品添加剂等;中游的制造,通过不同的工艺、原料酿造出不同种类的啤酒,包括熟啤、生啤、黑啤、白啤以及纯生啤酒等;下游的消费,经由不同的销售渠道,分销商、经销商以及线上电商等直达消费者。

1.1、萌芽期(-年):规模小且发展缓慢

-为中国啤酒业的萌芽期,此阶段中国啤酒业发展缓慢,分布不广且产量较低。这一时期以外商投资建厂为主,绝大多数啤酒厂在外资、民营资本和民国*府之间交替经营,经营极其不稳定,主要原材料及制造工艺、技术完全依赖国外。同时,由于这个阶段外国侵略、战争、革命等多重因素造成国内经济比较困难,居民消费能力普遍较低,啤酒消费局限于在华外国人、外国*队、上层华人等。至年,我国仅有七八家啤酒厂,啤酒年产量在千升。

虽然此阶段国内啤酒工业发展还较为落后,生产技术也参差不齐,但也有个别企业开始崭露峥嵘,如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年正式更名“青岛啤酒”),年荣获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首家获国际金奖的中国企业。年,青岛啤酒开始大量出口至新加坡,正式宣告进入国际市场,开创了中国啤酒进入国际市场的先河。

1.2、调整发展期(-年):原料、技术逐步实现国产化

建国以后,中国啤酒工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从单纯的对外依赖,逐步通过合作和技术引进,实现了啤酒酿造生产技术的国产化,摆脱了原材料依赖进口的落后状态。特别是,建国初期,通过接受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控制的啤酒企业,实现了啤酒产业国产化。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啤酒行业相关技术的消化、研究,国内积累了一批啤酒行业人才,也集中建设了一批啤酒厂,产量逐渐增加,啤酒行业步入发展正规。年底,中国啤酒按行业产量达到了40万千升,是建国初期的50多倍,国内啤酒企业也逐步开始走出国门,探索国际市场。

1.3、现代啤酒产业崛起期(-年):市场化竞争加剧

改革开放后,中国啤酒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借助于国家一系列的优惠*策,各地区大力推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特别是,年国家实施的“啤酒专项工程”,正式拉开了啤酒行业第一次变革的序幕。一时间,啤酒厂商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江南北。至年底,全国啤酒厂家达家,总产量达万千升,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世界第三大啤酒生产国。鉴于当时中国的城市总数不足个,基本形成了每个城市至少拥有一家啤酒厂的“千城千啤”区域割裂格局。

-年,国内啤酒产量年均增幅为22.93%,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总产量从52万千升增长至万千升,总产量翻了超27倍。直至年,雪花啤酒的诞生,中国啤酒行业未来的巨头企业:重庆啤酒、燕京啤酒、青岛啤酒、百威英博以及华润啤酒已先后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也为后续整个行业的市场整合奠定了基础。年开始,中国啤酒产量出现拐点,规模增速开始放缓,下降至个位数增长。

1.4、行业增量整合期(-年):并购潮后市场规模见顶

随着啤酒行业规模增速的放缓,中外酒企通过并购的方式进入快速跑马圈地阶段。在此期间,华润、青岛、燕京啤酒快速整合成为本土酒企龙头,而百威英博、嘉士伯(年开始收购重庆啤酒股权,年控股)、SAB(入股华润啤酒)通过参股、并购的方式成为外资酒企业三大龙头。年,中国啤酒产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直至年经过快速增长期与行业整合期后,中国啤酒产量以及人均消费量见顶。同年,行业龙头市占率(CR5)达70.2%,中国啤酒行业也由增量市场与并购式扩张逐步转入存量博弈阶段。

1.5、行业存量博弈期(-至今):差异化竞争新格局

自年以来,全国啤酒产量一路高歌猛进,几乎连年实现正增长,然而,随着年开始的并购浪潮进入尾声,过剩产能的去化以及人口结构转变等因素,国内啤酒产量于年登顶达.79万千升。随后,国内啤酒产量便呈现出逐年下滑的态势。市场也由此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在此阶段3+2的行业寡头竞争格局也逐步形成。虽然总体上来看,近十几年来行业竞争格局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但从各大企业的经营战略来看,龙头企业之间在市场份额上的角逐却并未停止的竞争。特别是,年以后,高端化转型日益成为行业共识,各大啤酒企业相继发力高端市场,抢占中高端市场份额,这也拉开了啤酒行业下半场竞争的序幕,或重塑目前行业的竞争格局。

1.6、增量竞争上半场终局已定,存量博弈下半场逐步迈向白热化

纵观行业百廿年发展历程,国内啤酒行业从最初的外商投资建厂—技术引进、国产替代—快速发展——逐步迈向成熟市场历经多个发展阶段,行业驱动力也逐步由早期的产能扩张逐步向结构提升转变。受啤酒生产与销售半径(产地销)限制,早期啤酒行业主要以区域市场为核心,各区域啤酒品牌不胜枚举,这也形成了当时“千城千啤”区域割裂的市场竞争格局。直至年,青岛啤酒率先掀起行业并购热潮,同时外资品牌相继入局中国市场,以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亚太以及燕京啤酒为首的啤酒生产企业凭借并购式扩张快速崛起为全国性龙头,年全国啤酒产量见顶标志着行业增量竞争的时代逐渐远去,行业寡头格局也基本成型。

与此同时,啤酒行业下半场存量博弈逐步拉开序幕,行业共识在于:消费升级大势所趋,因而为满足消费者高质量消费需求,行业高端化转型同样势在必行。随着各大酒企业相继发力高端产品市场,中高端产品市场竞争逐步进入白热化,僵持已久的市场竞争格局也有望发生变化。随着行业高端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产品售价空间被打开,同时结构升级下关停无效产线、提升产能利用率等降本增效措施的实施,将有效提高啤酒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2.行业展望:价格提升驱动行业规模走阔

2.1、全国啤酒产量中长期或将持续缩量

中国啤酒产量自年-年持续上升,并于年达到万千升的峰值。随后,全国的啤酒总产量便一路下滑,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啤酒产量规模更是同比萎缩9.4%,至万千升。十年时间,中国啤酒总产量从年的万千升下滑至年万千升,产量萎缩超24%。年因基数原因,中国啤酒产量迎来了一定程度的回补性增长,达万千升,同比+4.4%。

中长期啤酒销量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看:1、人均饮用量:受国家饮酒传统的文化的影响,与德国、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啤酒饮用量偏低。在中国,白酒仍然是高端宴请与正式场合的主流选择,因而在中国酒文化里传统烈酒占据着更为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由于酒文化形成的对传统烈酒的消费习惯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人均饮用量的提升。无独有偶,与我国酒文化相近的日本、韩国人均啤酒饮用量的提升也受到相同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人均啤酒饮用量约为日韩的3/4,且已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提升空间或相对有限。

2、消费群体,啤酒主力消费人群的年龄集中在20-50岁左右,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生育意愿不断走低,中国啤酒的主力消费人群数量有着逐年萎缩的趋势。数据上来看,自年开始,中国15-64岁人口数便开始逐年下滑,从10.1亿人,下滑至年9.6亿人,总体下滑了4.5%,这也是啤酒产量逐年下降的其中一个原因。年15-64岁人口规模一度同比下滑2.7%,中国老龄化有进一步加速的趋势。我们认为,中国啤酒主力消费人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在短期内很难转变,仍是啤酒销量提升的一大阻力。而中长期,则主要取决于中国*府对提升生育率的相关*策能否有效实施,*策的关键在于居民生育意愿的提高。

3、消费观念,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之下,健康的消费理念逐步成为主流,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小酌怡情、大饮伤身,酒精饮料从喝得多向喝的少、喝的好的消费理念转变。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总体的酒精饮料饮用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不过,从结构上看,在酒精饮品的销量当中啤酒的占比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说明啤酒在中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仍具备一定的需求刚性。

4、以史为鉴,结合美国、日本啤酒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年是美国啤酒行业快速成长期,人口红利叠加主流厂商普遍奉行“低价跑量抢夺市场份额”的竞争策略,美国啤酒产量快速增长。随后进入-年,虽然美国啤酒主力消费人群仍在增长,但受到健康诉求等因素的影响,美国人均啤酒饮用量自年开始不断下滑,这也导致美国啤酒产量停止增长,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该阶段美国啤酒行业产量复合增长0.29%。-,健康消费观念的影响以及其他低度酒饮、饮料化酒饮的竞争影响,美国啤酒产量开始缓慢下滑,该阶段美国啤酒行业产量复合增长-0.72%。

与美国啤酒行业发展历程类似,-年日本啤酒行业处于量价齐升阶段,产量复合增速为2.61%,均价复合增长6.84%。-年,日本仍处于快速成长期,人口增长红利及啤酒渗透率的提升共同推动行业产量快速增长,期间日本啤酒产量复合增速为3.41%。直至-年,日本啤酒行业进入成熟阶段,由于日本啤酒主力消费人群开始下滑,同期,日本15-64岁人口数量从万人下滑至万人,整体下降14%;同时受健康诉求提升的影响,导致日本人均啤酒消费量逐年下滑,整体啤酒产量增长乏力,此阶段日本啤酒产量复合增速为-1.52%。

综上,从中长期角度,我国人均饮用量提升空间相对有限,健康的消费理念会持续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又是一个未知且漫长的过程,参考美、日啤酒各发展阶段,我们预期中国啤酒行业中长期会以温和缩量为主。

2.2、价格提升是行业规模走阔的主要逻辑

从目前各国啤酒的零售价格来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啤酒单价仍远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甚至不及新加坡的1/7,马来西亚的1/5、印度尼西亚的1/3。而从啤酒的出厂价格来看,目前中国大陆啤酒的出厂价格也要低于全球平均值,约为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啤酒出厂价的1/5。伴随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进一步上升,中国啤酒的吨酒价格尚有长足的提升空间,这也是当前中国啤酒行业规模进一步走阔的主要驱动力。

2.2.1、短期: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倒逼行业提价潮

啤酒生产成本主要由原材料(包括大米、大麦及啤酒花等)、包装物(包括铝、玻璃、瓦楞纸等)、直接人工成本以及其他制造费用构成。以青岛啤酒为例,原材料大概占啤酒生产总成本的17%,包装物占比约50%,这两块成本共占据青啤生产成本的近70%。当生产商成本端面临较大压力时,直接提价的意愿增强。

啤酒行业上一个涨价周期在年,起因即是原材料涨价。年原材料价格先行上涨,包材、运费涨幅随后扩大,啤酒产商纷纷以提价应对。因不同原材料的库存情况、采购方式/时点的不同,通常反映到报表端会有一定滞后,多数企业提价时点发生于/年。

与年类似,受疫情冲击以及俄乌冲突等国际形势的影响,年下半年开始啤酒原材料价格再度出现大幅度上涨。年,大麦价格上涨23.4%,铝价涨幅超30%,瓦楞纸价格年内最高涨幅超过20%。年4月以来,华润、青啤等多家龙头啤酒企业宣布多款产品在出厂价、终端价等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提价,以缓解成本压力,保持健康的盈利水平。而大麦作为啤酒生产的重要原料,其价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形势变化。海关数据显示,年中国大麦主要进口来源为法国、加拿大及乌克兰,其中乌克兰供应26%的大麦进口量。乌克兰作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俄乌冲突的持续也进一步加深对国际大麦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担忧。总体而言,短期成本压力驱动行业进行集体提价,对于啤酒行业规模的提升会产生较为显著的短期推动作用。

2.2.2、中长期:产业结构升级是价格提升的核心驱动力

以应对成本上升,进而调整啤酒销售价格的做法,仅仅是企业为了缓解成本压力以维持正常利润空间的防御性动作。因而,提价的影响只是短期的,提价的同时对于啤酒销量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相比而言,以高端化转型为发展方向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啤酒行业长期结构优化以及吨酒价格提升的主要驱动力。

《年天猫啤酒趋势白皮书》显示,年低端和中端啤酒销售金额维持在5%-10%的同比增速,而高端啤酒的销额增速超过了20%,而奢华啤酒同比增速更是高达40%。从啤酒价格接受度调查来看,以80后、90后甚至00后为主力的啤酒消费者更多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