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笙资本
“专业创造价值”
18世纪,英国殖民印度时期,由于印度处于热带,不适合啤酒花、大麦生长,水质也与英国大不一样,所以无法在印度酿造啤酒,只能将啤酒从英国运往印度。
然而,长达4个月的长途旅行考验,以及两次穿越赤道的温度考验,都使得前期的英式波特和淡色艾尔还未到达便变质了。后来,有人想到了在啤酒中投入大量的啤酒花,具有很好的防腐抗菌的效果。另外在木桶中多发酵一些时间,消耗掉多余的糖分,提升酒精度也能让酒更易保存。
这样做出来的啤酒由于加入大量啤酒花给予了啤酒更多美妙的风味还有浓郁的香气,同时味道特别苦,啤酒花里含有的阿尔法酸,在酿造过程中会产生苦味。
这款诞生在大航海时代,极香极苦的啤酒后来就被称为IndiaPaleAle(印度淡色艾尔),简称IPA。
时间线拉回到年,站在吧台后的老板讲完故事,转身从极具个性的酒头中打出一杯淡棕色的IPA,并介绍这款盛酒的酒杯——顶部膨大的杯身有利于积蓄香气,下部波浪形设计既方便握持,又能让啤酒流过时充分激发酒花香气,并且保持丰富的泡沫,提升IPA的味道和口感。
你可能是第一次喝精酿啤酒,但是听着大航海时期的故事,看着手里造型独特的酒杯,闻着浓郁的果香,你应该能够理解酒吧老板所说的“在口中爆裂的酒花香味以及凛冽的苦,绝对是完美的组合。”
你也不是一个人在喝精酿啤酒,奥巴马和卡梅伦都是精酿啤酒的资深爱好者,经常互相赠送自己国家酒厂的精酿啤酒,啤酒不再是上不了高端场面的下等酒、有人甚至说高逼格的啤酒在味道的复杂度、香气、口感、工艺的复杂度上完全不输葡萄酒。看了看京东,起码在价格上,有的精酿啤酒是完全不输普通葡萄酒。
发展历程
精酿啤酒是舶来品,在英文中叫craftbeer,即手工啤酒(工坊啤酒),顾名思义,源头即为家酿。近代的精酿啤酒革命起源于欧美,之所以称之为革命,是因为当时欧美处于二战后的高度工业化时期,啤酒也从手工家酿走向了工业化,出自于工业生产线的啤酒首先要符合主流,其次可以量产,还要严控成本,最终口味千篇一律的工业艾尔垄断了整个啤酒市场。
嬉皮士是当时美国主流文化的对立文化,是波希米亚文化的一个分支,他们追求的是手工、个性和极致,与工业啤酒所代表的文化截然相反,所以在年,以一个出生于美国大工业集团美泰格家族的纨绔子弟,置家族产业于不顾,买下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啤酒厂,投入了大量资金坚持以高成本酿造全麦啤酒的故事为标杆,拉开了美国精酿啤酒革命的帷幕。美国的精酿啤酒发展至今已有50多年,大大小小的精酿品牌已有多个,品类更是不计其数,销量增速逐年放缓,市场已进入成熟期,年精酿贡献了美国整个啤酒市场销量的12.7%,前十家精酿酒厂合计市场份额仅约为精酿市场的三分之一,接下来三分之一份额由个小酒厂瓜分,最末端还有20%的市场份额属于覆盖区域极小的微小酒厂。
再来看看具有深厚啤酒文化底蕴的欧洲,世界上饮酒量最高的国家全部都位于这里,根据英敏特年的统计,在精酿啤酒创新领先的10个国家中,有6个均来自欧洲(瑞典、挪威、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欧洲推出的精酿啤酒零售产品占全球的54%。欧洲的精酿啤酒革命起源于英国,为了抵抗工业拉格对传统英式啤酒的冲击,在年,英国人成立了CAMRA,即真麦酒运动组织(CampaignforRealAle),他们开展了名为“RealAle”的运动,用来推广不过滤,不充填二氧化碳,温度在12-15℃左右,通常保质期只有三天的真麦鲜啤。CAMRA的《GoodBeerGuide》被誉为啤酒界的米其林指南,年的《GoodBeerGuide》上一共收录了个英国酒厂,整个英国拥有6万多家酒吧,绝大部分都供应传统的英式艾尔。整个欧洲在过去五年中,地区级小型精酿酒厂的数量增长了近73%,其中英国和德国的小型酒厂的数量最多。
由于丰富的文化属性,精酿啤酒本身很难被数字和文字框定,但是美国率先对精酿酒厂做出了定义,彻底地划清了与工业啤酒之间的界限,让这些小而精的啤酒厂联合一心:
第一,年产量小于万桶(约70.2万吨)
第二,具有高度的独立性,非精酿酿造者或公司机构占股不能超过25%
第三,酿造者所酿造的大部分啤酒风味,都从传统或者创新的原料与发酵工艺中获得。
但是“精酿”这个术语缺乏正式定义,依然使得大型啤酒公司能够将这波精酿热潮加以利用,或借机推出精酿风味啤酒,或借机收购精酿啤酒厂,这些行为无不挑战“精酿”对这个行业的真正意义,工业啤酒巨头吞并利润丰厚的小型精酿公司的做法,也尚未显示放缓迹象。因此,为了让消费者更好地区别独立运营的精酿和被大公司收购的“精酿”,美国精酿协会推出了认证标志,继美国BA之后英国SIBA也推出“保证独立酿酒商”的标记以保护本土啤酒文化的多元化。
回到中国,在年,中国第一批精酿啤酒厂才刚刚成立,一些专业术语还未译成中文,相传在年的时候,圈内才正式把craftbeer翻译成精酿啤酒,到了年,各地精酿啤酒屋涵盖了中国几乎所有主要城市,年5月,精酿啤酒头部公司熊猫精酿获得国有资本华通集团1.13亿元投资,如今,在北京点开大众点评,搜索关键词“精酿”,显示有个结果,这些仿佛都预示着精酿啤酒在中国已经从默默无闻走到了风口。
市场规模
中国啤酒年消费量亿升,以美国精酿占啤酒消费量的12%来看,假设未来10年精酿在中国啤酒消费的渗透率达到5%,可以产生的全国消费量约23.5亿升。假设它普及之后的售价不超过美国的售价和利润水平,按照40元人民币一升的零售价格,精酿市场可以达到23.5亿升*40元/升=亿元的零售额,但真正归属于啤酒公司的利润会只是零售额的一小部分,大部分会被经销商和终端(超市、饭店和酒吧)所获取。以美国最大独立精酿企业波士顿啤酒公司的经营业绩来看,每升啤酒给公司带来的收入仅仅为1.93美元,利润大约0.2美元,这意味着千亿的潜在零售市场规模,最后啤酒公司整体能获取的利润大约为30亿元人民币。按照行业的分散程度来看,波士顿啤酒公司约占5%的市场份额,由此计算国内最成功的独立精酿酒厂有望冲刺1亿元利润的规模,有一定想象空间。
市场玩法
据估计,目前国内从事精酿啤酒相关的品牌在个以上,精酿啤酒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也派生出了不同的玩法,切入点大致分为5种。
啤酒屋
代表案例有被百威收购的拳击猫和开巴,以及被洪泰基金投资的高大师等。其实,全国各个区域都拥有具有地方特色的啤酒屋,他们酿造适合当地口味的酒,给酒取具有当地特色的名称,靠创始人当地知名度、社会关系和支持在本地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些啤酒屋大都只有2-5家连锁店,除了新开店,也希望未来能通过瓶啤,将自家品牌的酒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例如拳击猫和开巴,百威为其花费万在武汉工厂内专门建造了一条精酿啤酒生产线,投资了最新的酿造设备,现如今拳击猫的核心酒款TKOIPA、金皮尔森等等,通过电商、精品超市的渠道可以卖向全国。
瓶啤
代表案例包括获得资本投资的熊猫精酿、斑马精酿等,他们以瓶啤起家,起步期主要在互联网线上销售,主打年轻消费者,logo和酒标的设计上倾向于使用贴近于年轻人的动物形象,slogan也类似“年轻就要喝精酿”,设计的口味也更加容易被入门者接受。拿了上亿投资的熊猫精酿已经在全国各地开了20多家啤酒屋,实体店承担着文化输出、市场培育、顾客体验的三大功能,最终还是希望客户在实体店体验过后能在线上持续复购。
啤酒酒友圈APP
代表案例是酒花儿,其APP里面有最新的酒吧推荐、精酿产业的相关资讯,以及各种新酒的测评,目前拥有20万注册用户,积累有1.5万款精酿啤酒的详细图文介绍,超家精酿酒吧信息,又从APP延伸到全产业链,现旗下拥有6个子公司,分别是具备全套精酿牌照的酒厂和精酿品牌“梦想酿造”、销售公司、社区酒馆、垂直APP、精酿啤酒海淘电商和酒吧食品公司,覆盖了生产、销售、流通、媒体环节。
加盟店
代表案例是年成立的赞啤精酿,赞啤定位是做“精酿啤酒界的星巴克”,切的是工业扎啤、水啤以上,精品小众品牌以下的市场,其以天津的自营店起家,进而主要以加盟的方式扩展到全国,为加盟门店提供从选址、物料、后期运维等一站式服务,目前有余家门店。
智能酿造设备
代表案例是上海爱咕噜,将精酿啤酒的酿造设备直接搬入门店,由于设置智能化,普通服务生即可操作,配方可定制并持续更新,瞄准的主要是线下泛餐饮门店,一方面客户可以喝到新鲜酿造的风味啤酒,一方面店家可以压低供酒成本。设备进店和啤酒定制会和商家形成较强粘合度的合作关系,并能产生持续的料包收入、年服务费收入或分成收入。
行业风险
如何拓展消费群体?未来十年是否会达到整个啤酒消费量的5%?消费升级在这个行业到底升级的是什么?升级的是酒的口感、口味、颜值吗?是精神文化吗?
因为如果客户就喜欢喝淡的,喝不出所描述的那些味道,就觉得苦,还觉得贵,该怎么让更多人去接受。精酿本身有两个门槛,第一就是价格。精酿从酿造到运输,成本都比较高,这就对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所要求。第二是口味。有的精酿啤酒对于初级者来说会有点儿重口味,需要加强宣导,比如告诉顾客,酒里的苦是来自什么。
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精酿?
从好的方面来看,精酿啤酒在中国正渐渐打开市场,京东开辟了“精酿啤酒京东自营专区”,分为比利时馆、美国馆、国产精酿馆等7个分类。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上销量最大的精酿啤酒依然是国外品牌,或是工业啤酒巨头生产的伪精酿,在京东搜索精酿啤酒,其销量界面显示,排名靠前的是福佳(比利时)的白啤酒、克伦堡(法国)的白啤酒、罗斯福(比利时)的修道院啤酒、科罗娜(墨西哥)的*啤酒、智美(比利时)的修道院啤酒等,以及百威、青岛啤酒等出品的精酿啤酒。此外,在Ratebeer等啤酒评分网站上,目前排名靠前的中国精酿啤酒,一部分还是拳击猫、大跃、悠航与京A这些外国人创立的中国精酿啤酒品牌,而且大部分高质量的原料必须从国外进口,风格大部分也是仿照欧美传统的口味。精酿的定义就包含着个性,怎么酿造具有中国个性的精酿啤酒,国内品牌依然任重而道远。
END
铭笙资本
专业创造价值
联系我们
上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