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geermuzixun.com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戏谈烟台莱山芝罘开发区的印象与味道 [复制链接]

1#

文:夹箍儿侠

编辑:夹箍儿侠

图片:土豆

夹箍儿言:对于笔者这样一个在烟台长大的人,谈及近一二十年对三区之印象,总得来说:莱山是“官味”,开发区是“商味”,芝罘是“人味”。

在这三个差异之上还有一个共同点:“海腥味”(没办法,毕竟烟台是被夹在一山一海之间)。如果非得在印象前加个“当下”,那还得多上个“口罩”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的熏肉得浸它上月甚至数年(听说正宗意大利帕尔玛火腿熏了一个世纪),就连贵妃都得天天泡花浴才能变成香香公主,更别说一个城市了。本篇我们就来看看烟台到底是怎么让自己入味的:)

▲芝罘区旧码头一角

(注:本文纯属胡诌,总结难免扯蛋,不要认真,但求一笑。另:文末附本土原创一首)

一、开发区(含福山区)

曾几何时,中国入世,烟台引进了大量工业外企,一时间,韩国人、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比利时人……上海人、东北人、山东人、浙江人齐聚开发区,开山劈地,修路填海,好一番热闹景致。本来一个灰头土脸的“秋菊”一跃成了“冰冰”。真应了当年李大钊跟胡适说的话——“现在我们大学(这里应换成开发区)一班人,好像一个处女的地位,交通、研究、政学各系都想勾引我们……”。

众人齐聚和大刀阔斧自然刺激了开发区的经济——一时间酒吧、宾馆、会所、房产中介、4S店、商超以及按摩房、洗脚房、KTV、养生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前后反差如同电影《千与千寻》里白天和黑夜的差距。

你可以说那种混杂了机油、泡脚水、啤酒花、香水的味道是一股新时代的春之味道,也可以说那是腐朽的资本主义臭味,但不管怎样,热闹劲儿是在。只不过这种热闹是以牺牲了部分“烟台夹箍儿文化”为代价而已,毕竟“东岳大道”替代不了“门楼水库”。

另外,开山劈地、大刀阔斧一定离不开政府官员,他们哪呢?当然在东边!

二、莱山区(含高新区)

烟台政府从晚清至今,一直循着一个“一路向东”的原则,从市府街到金钩寨再到大学城(不知这是不是红太阳牵引力的作用:)。

从市貌来讲,如果说西边开发区用的形容词是“繁华”,那东边莱山区就是“壮丽”啦——看那审批中心大楼矗立的气壮山河,那大学生创业基地收拾的干净利索(虽然人烟稀少),上市里、佳世客、万象汇对街相轻尊严不改(听说互相监督举报已是家常便饭了);看那公务人员工作起来胜似闲庭信步,进出党校学习的领导们个个营养充沛、意气风发,就连站街的交通志愿者,都是英姿飒爽,容颜毕露;那大学校门,那富人别墅,那办公大楼固若金汤,威严尽显。所有这一切,形成了莱山的味道。

咦……闲散人都哪去了?别急,他们都在中间呢!

三、芝罘区(含西郊、南郊、东郊以及烟台山等)

企业家跑西边去了,领导、贵族、在编人员跑东边去了,剩下一群坐地户、屌丝、小商贩、无业游民,烟台扎啤党、摩托党、金属党、勾鸡党,啃老族、打工族、月光族、吹牛逼族乃至蹲地摊的、传销的、练螳螂拳的、搞奇门遁甲的、混社会的统统聚集到了芝罘区。列位,你们能想象到那是什么味道吗?好也罢,坏也罢,我总结一个字:“人味”。

你若真逼问人味是什么味,我只能说,那是你走在巷子胡同里的从各家阳台冒出来的炒菜味,是上夜班工人下班后的铜锈味,是夜幕后广场舞大妈的劣质香水加汗臭味,以及烧烤摊、酒吧、KTV等深夜里的呕吐味。这些味道,或是夹杂在喜悦与悲伤中,或是参合在幼稚与空虚里,总之,它们构成了芝罘不可或缺的味道元素。

要知道以上元素可不是唯一的,聪明世俗而卑微的芝罘区人(不仅限于坐地户,也包括外来寄居、移居者)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东面官僚味、西面商业味的熏陶,异化出了一种新型烟台人的味道,这种味道再好不过地接了地气,通过视觉听觉的形式展现了出来,在此本人不得不隆重向大家介绍——这种“融合文化”的中坚力量——当当当当——

医院、医院、医院以及美容院、培训所、教育机构……他们以艺术最高级——涂鸦、文学、波普、音乐、美术、电影、后现代、社会现实主义的形式出现在公交车、公交站牌、火车站出口以及小区电梯房里。

▲上作品为某闲杂人士用“男科火柴盒”拼凑而成,取名“低俗主义”

别小看他们的艺术素养——

一家形体公司打出了“所有的美丽都是蓄谋已久”这一广告语,这可是与叔本华“一切疏忽都经过深思熟虑,一切邂逅都是事先约定”的话一脉相承;

一家祛痘的美容机构竟喊出了“不要让孩子(那张脸)输在起跑线上”,这需要多么强的语言联想与创作力呀!;

医院更强——直接冠名“医院祝大家新春快乐!治肛肠就来医院”的标语,多么霸气!听了让人心生痤疮。

某金店甚至还搞起了“克拉”讲座向大家普及“贵族”与“金钱“观。

▲百年老街配火腿,可谓现实中的“波普艺术”

不得不说,这些中小企业成功地把学术、艺术跟地气、人气结合了起来,形成了烟台市独特的亚文化。

至于那些老烟台地标,像城东的迎祥路、市府街、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城中的小黄山、大钟楼、毓璜顶、罗锅桥,城西的花鸟市、珠玑村,幸福河、只楚,城北的阜民街、“教堂街”、使馆群、宏利码头,虽是无人问津,好在还落在那。(这当然要感谢房产商与拆迁办的心慈手软了!只是不知道还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可怕(或者说可喜)的是:这些地名地标在烟台人的记忆里一点点消失,取而代之的医院、医院、xx豪庭、xx眼镜……(好一个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度)。

▲芝罘区迎祥路一角

与之相比所城里与朝阳街就更幸运了——那个昔日充斥着澡堂、修理铺、按摩房、迪厅、游戏厅、拉面馆的地方,硬生生被改造成了年轻人时尚打卡之地,那消费档次,那逼格(用现在人的话),尽显烟台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说下“人情“”吧——

时光荏苒,曾经躲在游戏厅门口抢牌儿的小地包儿做了饭店老板;闷在出租房里搞音乐的摇滚青年成了校长、老师;学校里的乖宝宝摇身一变散啤摊扛把子;就连路边上的土狗都换成了摇尾巴的泰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一事无成的人,被大家活生生冠以了“艺术家”的名号。

我想起中国一句老话:人一生,改个号、刻部稿、娶个小,足以!

积极乐观的烟台人啊,你们(应该说我们)在追求这九个字时,可曾想过:那些“夹箍儿”里东西都哪去了?

坚持读完本文的读者,最后为你们推荐这首《烟台夹箍儿之歌》,以述笔者之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