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应试教育突围的难度比西方国家更大。西方国家改变的是“教育工厂”的传统,而中国有70年历史、移植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这是我们的教育难以改变的关键。
因此,中国教育要从应试教育突围,首先要恢复正常的教育,遵循和尊重教育规律,正本清源,恢复常识,以学生为本。学校像学校(而不是像官场、像*营),老师像老师(而不是像办事员、打工者),学生像学生(而不是像学奴、童工)。其次,我们还要认识到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以及为了实现它,我们正在现实中面临哪些挑战和阻力。
1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我个人崇尚低竞争、低控制、低评价的教育生态,教师和学生都有充分的学习自由,没有评价,没有特级教师,没有高级职称。
有人要问,这些评价都没有,老师能好好干活吗?芬兰就创造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到底好在什么地方?第一,高幸福感;第二,高创造力。那在一个有尊严的、文明的、没有压力的、没有竞争的生活环境,人会变得更懒还是更有创造力?北欧国家已经用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
丹麦为人类贡献了不少著名科学家,如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尼尔斯·玻尔,电流的磁效应发现者奥斯特,第一个发现并测定光速的奥勒·罗默,第一台磁性录音机的发明者波尔森,发现原子核结构理论的本·莫特森,等等。玻尔创办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使哥本哈根成为世界物理学研究的圣地。
现在风靡世界的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是70年代在丹麦的奥尔堡大学形成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奥尔堡方法”向全世界推广。
这并不是全部。丹麦的科技创新、企业创新的能力同样十分突出,为世界贡献了诸多著名品牌,如蓝罐曲奇饼干、嘉士伯啤酒、维斯塔斯的风力发电,航运巨头马士基船运公司、诺和诺德集团生产的胰岛素、乐高玩具、杰克琼斯(JACKJONES)服装、爱步鞋(ECCO)等等。
北欧诸国的经济社会、教育、科技发展等十分相似,在创造力上紧随甚至超越美国的趋势十分明显。
在丹麦的幼儿园,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课程,除了玩还是玩。通过游戏、活动和玩乐来保护和涵养儿童的身体和心智,不用过早的知识教育透支儿童的智力。
小学同样是轻松快乐低难度的。我们参观的一所公立学校,每天的学习从全校学生的歌唱开始,是随时令、节庆选择的民歌。这既给孩子一个愉悦的感受,也给迟到的学生进入的机会。
与之相应的,是低评价甚至不评价的教育,完全不用竞争、考试、排名来评价和压迫儿童。
但在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教育的方针是不是要调整?是不是要在儿童生活当中增加更多的科技成分?
任何国家国民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功能,必定是面向大多数学生,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健康、文明、有文化、有教养,才是国家进步的基础,这种国民素养是无法如精英人才那样可以花钱引进的。正是基于这种考量,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
“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
“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国际发展讨论体现出的人力资本理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在多样化世界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我去年访问丹麦时,丹麦的儿童和社会部为了回应这个问题,重新修订了幼儿园法案,他们的结论是:坚持以玩为主——PlayisKing。
2
学习是自己去做的事
而教育是别人对你做的事
关于未来学校、未来教育是什么样的?未来学校的基本价值、基本特点,就是以儿童为中心、追求真善美和幸福的人生、重视发展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这种学校必定是小班小校、是小规模的。
现在,对未来教育的创新尝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热点和新常态。
美国的高中hightechhigh(HTH),是美国公立的特许学校,完全从社区当中招生,实行完全的项目制学习,没有分科教育,它的学生都受到研究型大学的高度欢迎。这个学校的学生从初一到高三都在做真实的项目,不断解决问题。学校里有工厂、实验室、车间,看不到正常的教室。
全球化时代的大学,著名的MINERVA大学,在旧金山租了一栋公寓,所有的资源都是共享的。它的学习计划是第一年在旧金山学四门方法论的课程,每个学期到世界上一个不同的国家以社会为课堂进行深度学习。
最近,有很多学生进入了这个学校,它的竞争力比很多知名大学高得多,它在世界五大洲的国家和城市有了很广的人脉,在培养未来的世界领袖。
比尔·盖茨基金会中国的首席代表李一诺创办了一土学校,她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我问她“为什么要办一土学校?”她说,第一,她不愿意孩子到公立学校接受残酷的应试教育;第二,她不愿意孩子到国际学校接受昂贵但是没有品质的教育。我说,为什么你看不上中国的国际学校?她说,第一,中文不过关,学习六年八年之后中文还是不过关;第二,培养了孩子“人上人”的优越感。
北大附中毕业生王熙乔办的探月学院,他们认为在公办学校里花一年的时间去刷题是对生命的浪费,是没有前途的。探月学院的课程结构分为三类:一类是个性化学习;一类是项目制学习,一类是深度学习;他们是中国第一所加入了美国的新高考模式NTC的学校。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个新的教育场景正在出现,新的教育范式正在形成,我们正在一个新旧交替的阶段。
问题是如何从现在走向未来?这里有一个方向。
未来学家、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兼执行总监尼葛洛庞帝对教育问题有一个表述:我要提醒大家,要把教育和学习区分开来,学习是自己去做的事,而教育是别人对你做的事。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现在越来越多地用“学习”来取代教育,包括国际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它们现在通常的提法是终身学习,强化学习(而不是教育)的概念。
接下来,我们要注意从现在走向未来中的四个挑战。
3
学生太听父母的话
将是教育变革的阻力
第一个挑战是学习本身。
大家知道有一个著名的墙洞实验。著名的TED演讲的作者苏卡塔教授,他在印度一个少数民族不懂英语的社区墙上安放一台可以触摸、可以互动的电脑,过了三个月以后去看,这些学生不仅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电脑的使用,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而且对一些学科的知识,比如生物学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苏卡塔教授的这个实验在印度各地都做了,这说明了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不是只有在课堂上讲课发生,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有一个调查,5岁的儿童每年要提出个问题,但是当他到六年级的时候一个问题都没有了,九年级的时候已经披头散发、眼光黯淡。
要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这个口号是山东杜郎口中学提出来的,他们没有大专以上的老师,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最后成为最好的学校。
我们最近去了韩国一趟,韩国的教育创新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和我们想象当中完全不一样。
韩国整体性地提出了国家的教育观——幸福教育。幸福教育的抓手是初一的一整个学年叫“自由学年”,不以学科教学为主,以自我认知为主。
每个班上都会有的不爱学习的学生,他们就有一个项目叫“梦想学校”,鼓励学生发展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滑板、说唱、烹饪、宠物、摄影、无人机、音乐剧,什么都有,两百来种。
关键在于“梦想学校”的费用是由教育厅来提供的,学生只要提供一个计划,完全是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由教育厅来提供机会和教育资源。
要充分认识到个体差异是教育学的起点。一个班总有学得好的,总有学得差的,我们的教育应该适应儿童,而不应该让儿童来适应我们。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人可以成才”,这提供了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我们传统的考试评价只考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这两个能力不合格的都是差生、废物,都要被淘汰。
我们都很清楚,如果以这个标准,无论是姚明还是谁都是废物。但是如果我们用多元智能理论,人人都可以成才,这是我们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观的基础。
还有就是我们的课程观。现代课程理论的前提是20世纪初美国的课程专家泰勒提出来的,完全按照工厂化的模式把学习组织成为有稳定性、精确性、可控性与可测量性,端正、准时、安静和勤奋。
我们把课程想象成知识的金字塔,每一个成功的人必须从小到大,史地生数理化一层层放上去,这是20世纪初的课程专家根据工厂化的理论,人为制定的。
生活中更通常的结构是网状结构,一个人通过学习就可以学习不同的知识点,带着问题学,即用即学,活学活用,离开学校之后,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不都是自己带着问题自学的吗?
其实,青少年学习过程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比如维基百科是去中心化的、不断更新的。混沌理论是建立在自组织结构之上,生物学的世界观,一个开放的系统,认知的革命,心灵的能力。
我们国内的教育创新者还提出了“教育3.0”的概念: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
第二个重要的挑战来自于技术,因为我们现在是一个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时代,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怎么来应对?
有完全不同的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小接触这些东西,因为我们面对的00后,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不让他们玩电脑就像不让石器时代的孩子玩飞镖一样;
另一种认为我们如何应对这一场有史以来最不受监管的社会实验,我们今天对网瘾束手无策,到底可控还是完全失控谁也不知道。
我们看到的人脸识别和大数据系统,已经用于监控每一个学生的实时表现,形成数据,来评价老师。大数据和人脸识别技术到底怎么来使用?不是用21世纪的技术去强化19世纪的教学。
当前很多教育技术究竟是在颠覆应试教育?还是在提供更加精致的技术强化应试教育,用大数据全方位地捆绑教师和学生?
家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