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FBIF于北京时间年9月18日发布《中国食品饮料百强榜》(简称“FBIF百强榜”)。FBIF于年首次发布FBIF百强榜,今年为第七次发布该榜单。
FBIF百强榜以食品饮料相关业绩为依据,中国本土(包括港澳台)企业为对象,在调研了家企业后,评选出2年食品饮料业务营收前名的中国企业。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榜单,为食品饮料行业提供一份公正、权威的业绩排行参考。
详细制榜依据,您可在本文第二部分中查看。
为便大家使用,在FBIF食品饮料创新订阅号后台回复“百强榜”可获取:
1.PDF版本FBIF百强榜
2.JPG版本FBIF百强榜
.Excel版本FBIF百强榜(含数据来源、制榜依据)
4.FBIF百强榜业绩统计范围(详细版)
目录
第一部分:榜单分析
1、十强格局:茅台首次超越伊利,位列榜首
2、主要品类占比:酒类占比最高,乳品、饮料其次
、主要品类前五强:强者恒强格局显著
4、业绩增速:山西汾酒、安井食品增速超0%,百强同比增速整体放缓
5、业绩利润榜:蒙牛进入前十,茅台持续刷新记录
6、上榜企业所在地:广东上榜企业最多
7、各业绩区间企业数量:千亿级企业增加,百亿级企业稳定增长
8、上榜企业中上市企业占比:近70%
9、上榜企业成立时间:年后成立的企业仅占21%
第二部分:百强榜列表及制榜依据
1、FBIF百强榜
2、企业范围
、业绩范围
4、数据来源
5、货币单位与汇率
6、其他说明
7、FBIF百强榜常见QA汇总
第三部分:关于FBIF和FoodTalks
1、关于FBIF
2、关于FoodTalks
二、榜单亮点一览
一、十强格局:茅台首次超越伊利,位列榜首
在FBIF百强榜单中,茅台以.72亿元的业绩,荣登榜首。同时,茅台与伊利营收双双突破亿元业绩大关,创历史新高。万洲国际营收首度突破千亿(.98亿元),再次反超蒙牛(.9亿元),重回榜三。不难看出,摆脱了疫情影响的头部企业们正在开始新一轮“狂飙”。
前十格局中“第二梯队”的企业仍然较为稳定,第五至第九位排名与去年相同,分别为康师傅、五粮液、娃哈哈、鲁花和华润啤酒。
此外,FBIF百强榜中排名第12位的洋河股份,其亿元的营收与FBIF2百强榜中位列第十位农夫山泉的.96亿元营收几乎持平。洋河股份、泸州老窖、山西汾酒的排名,更是从2年的1、18、22分别上升至12、16、14,酒企上升趋势显著。
不难看出,经历了市场消费不振、行业降速的食品饮料行业,虽然复苏节奏在各细分领域存在差距,但行业整体“回暖”趋势明显。以茅台冰淇淋为代表的创新“玩法”,正在推动行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主要品类占比:酒类占比最高,乳品、饮料其次
在上榜的家企业中,酒类企业29家,占比最高。其中排名前20的企业7家,占比5%(此数据为排名前二十企业占比,后同)。乳品企业上榜15家,位列第二,排名前20的企业家,占比15%。饮料企业上榜14家,位列第三,排名前20的企业家,占比15%。
不难看出,酒类、乳品、饮料是当之无愧的上榜“大户”,且排名前20企业占比较高,综合、调味品、休闲食品品类位列第二梯队,也有多家企业榜上有名。
三、主要品类前五强:强者恒强格局显著
1、酒类前五强
在FBIF百强榜的酒类前五强中,茅台以.72亿元业绩位居第一、五粮液以.6亿元业绩排名第二。华润啤酒、青岛啤酒、洋河股份分列酒类第三至第五位。
白酒市场规模高达万亿级,且头部集聚效应显著。未来十年,白酒行业将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在行业分化加剧的趋势下,强者恒强的格局将进一步扩大。浓、清、酱三种主要香型让行业市场集中度越发显著。作为社交“名片”的中高端白酒,文化价值与收藏价值也在进一步扩大。此外,以茅台冰淇淋为代表的典型营销案例,让白酒消费越发呈现出年轻化趋势,90后开始成为白酒消费的潜力股。
2、乳品前五强
从FBIF百强榜的乳品前五强排名来看,第二、三位之间的业绩差仍然超过亿元,为67.92亿元。而这个数值,去年为.1亿元。
伊利稳居乳品品类第一,位居品类第二的蒙牛相较去年业绩也获得了增长。光明乳业、飞鹤乳业、君乐宝分列第三、第四、第五。
排名第一的伊利继突破0亿大关后,再创新高,业绩高达.49亿元。纵观伊利的过往0年,不仅业绩持续向上,并且获得突破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从营收破百亿、五百亿,再到破千亿,伊利的用时分别为12年、9年和8年。这就意味着,在已经具备长生命周期、可向上升级等特性的基础上,业绩突破在伊利身上只是时间问题。[1]
随着Z世代成为主力消费群体乳企的竞争也将愈演愈烈,产区化、健康化乳品受青睐,国潮、联名产品调动年轻消费者积极性,能否提高产品附加值、自我迭代、重塑品牌,成为乳企更大的考验。
、饮料前五强
从FBIF百强榜来看,年依旧是娃哈哈、农夫山泉、中国食品、华润怡宝、白云山五家企业位居饮料品类前五。
近年来,尽管以元气森林为代表的众多新锐品牌的加入,加剧了饮料品类的竞争,但从营收上来看,新锐品牌们的体量仍旧难与传统巨头相抗衡,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锐品牌们让饮料市场的发展更加多元。
4、综合前五强
从FBIF百强榜来看,康师傅、统一企业、今麦郎、中国旺旺、达利食品位居综合品类前五,与2年相比,康师傅和统一企业仍稳坐第一二名宝座,今麦郎名次从第五提至第三。综合品类前五强企业在食品和饮料赛道上,都构建起了自身强大的护城河,凭借着经典之味常年占据消费者心智。
5、调味品前五强
在FBIF百强榜的调味品前五强中,海天味业以27.94亿元的业绩蝉联第一。洋浦南华、阜丰集团、安琪酵母、中粮糖业分别位居品类第二至第五位。同时,调味品企业前五强业绩同比上年均有所增长。
6、休闲食品前五强
在FBIF百强榜的休闲食品前五强中,良品铺子以9.19亿元的业绩超过三只松鼠,拔得头筹。喜之郎、三只松鼠、洽洽食品、桃李面包分列第二至第五位。
四、业绩增速:山西汾酒、安井食品增速超0%,百强同比增速整体放缓
1、增速前十
在FBIF百强榜中,除部分企业数据未披露外,增速前十的企业几乎进行了一轮大“换血”。其中,增速最快两家企业分别为山西汾酒(FBIF百强榜第14位)和安井食品(FBIF百强榜第0位)。舍得酒业降至第六,酒鬼酒跌出增速前十榜单。
从品类分布来看,不再是酒、乳品、饮料“三足鼎立”,此三个品类之外,速冻食品(安井食品)、休闲食品(盐津铺子)、调味品(阜丰集团)类企业均有上榜。今年业绩增速第一山西汾酒为1.46%,上一年度增速第一是舍得酒业,增速为94.77%。增速前十入榜门槛也由8.07%降至20.74%,整体增速放缓,平稳穿越周期。
上榜企业中,酒类企业多达六家。值得注意的是:安井食品在冻品行业整体失速的情况下反增不降,除了极强的降本增效能力,其还将预制菜成功发展为第二增长曲线,踩对了节拍。而盐津铺子能在休闲食品赛道杀出一条血路的根本原因,是坚持了自主制造及渠道改革。
2、各品类增速第一
在FBIF百强榜的主要品类中,各品类增速除调味品行业无变化,其他五类第一均“易主”。第一的企业分别为:山西汾酒(酒)、妙可蓝多(乳品)、东鹏饮料(饮料)、盐津铺子(休闲食品)、阜丰集团(调味品)、统一企业(综合)。
五、利润榜:蒙牛进入前十,茅台持续刷新记录
1、利润前十
FBIF百强榜的利润榜被酒类占领一半。茅台、五粮液分别以.16亿元、.91亿元的利润蝉联榜单前两位,并且较上年利润均有增长。泸州老窖10.65亿元的成绩再次反超伊利,位居榜三。蒙牛“挤掉”飞鹤乳业,进入前十。
2、各品类利润第一
不同品类的业务情况不同,FBIF百强榜的主要品类中,各品类的利润情况为:酒类利润最高企业为茅台,以.16亿元的利润,和其他主要品类拉开了巨大差距。同时茅台也在历年FBIF百强榜都位居利润榜第一,并不断刷新利润记录。
六、榜企业所在地:广东上榜企业最多
在FBIF百强榜中,来自广东的企业有1家。广东素有“广东粮、珠江水”的美称,是全国食品大省,拥有众多知名食品饮料品牌,率先提出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拥有知名食品饮料品牌数量全国第一。海天、王老吉、景田百岁山、华润怡宝、东鹏等早已走出广东,畅销全国。[2]
七、各业绩区间企业数量:千亿级企业增加,百亿级企业稳定增长
在FBIF百强榜中,营收超千亿企业由2家增加到家,新增万洲国际(.98亿元)。营收超过亿的企业4家,营收超过亿的企业24家,数量比2年的21家有所增长。
此外,相较FBIF2百强榜,50-亿元业绩区间的企业从0家上升到2家,20-50亿元业绩区间的企业则从7家下降到1家。
八、上榜企业中上市企业占比:近70%
在FBIF百强榜中,已上市企业共69家,占比近70%。上市企业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管理、公众信任度和人才优势,一路高歌猛进。
九、上榜企业成立时间:年后成立的企业仅占21%
在FBIF百强榜中,成立于年之后的企业仅有21家。不难看出,即便经历了三年疫情的洗礼,但拥有丰富渠道和技术积累的老牌企业仍能率先凭借先发优势平稳跨越周期。已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老牌企业们,在上游原材料端、中游生产端和下游渠道端都已建立较高的壁垒,拥有了各自的核心市场并长期稳定占据消费者心智。更重要的是,老品牌们开始凭借着成熟的供应链快速复制出新品牌们“火出圈”的类似产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三、百强列表及制榜依据
1、FBIF百强榜
2、企业范围
1.《中国食品饮料百强榜》仅对中国本土(包括港澳台)的企业进行排行;不含外资企业(港澳台除外)以及被外资企业收购的企业。
2.为确保排行榜企业的全面性,我们基于过去六年的百强榜,共调查了家企业,包括:
a)在大陆、香港及台湾上市的食品、酒、农业、医药相关的企业;
b)全国各省级行政单位及部分大型城市的企业百强榜或轻工业榜;
c)食品行业各细分品类前10-20名的企业。
.关于榜单中公司名称的说明:A股上市公司,使用年报中“中文简称”或“股票简称”;港股、台湾上市企业以及非上市企业,采用年报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