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逢年过节,少不了三朋两友,放歌纵酒。无酒不成宴,每逢节日,酒类消费都会迎来高峰。
既往研究表明,重度饮酒可引起酒精中毒、肝硬化、心肌梗死等,还会增加肝癌、胰腺癌等的发生率。但仍有不少人认为,只要不是狂饮烂醉,喝点小酒“无伤大雅”。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为何国人酒风屡禁不止?
随着国人对健康的日渐重视,虽知道饮酒有害健康,然而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即便上有“限酒令”,可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春节期间,搜狐健康对全国网民的饮酒情况进行调查,数据显示,最能喝酒的省市是重庆,其人均饮酒量每日可达.6毫升,相当于喝掉10瓶ml的啤酒。
关于喝酒最多的是什么人?调查发现,26-35岁的酒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36—45岁。值得一提的是,未满18岁就开始饮酒者也占了0.12%。
春节期间饮酒成风,但这不过是国人饮酒习性的小小侧影。谈起为何国人饮酒之风难以遏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分析道:
与吸烟相比,酒文化在我国有更悠久的传统。过去酒是一种娱乐消遣,也是对长辈表达敬重的方式之一。
而在现代社会,饮酒还被赋予了社会功能。很多人为了功利而完成饮酒“任务”,硬着头皮也要喝,并不是出于真心。
二、“小酒怡情”无危害?
在劝酒时,常听到的一句话,“喝一点,不碍事”。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饮酒对健康的伤害并不在于量,即使是小酌几口,伤害可能也是永久的。
近期,韩国一项涉及万余人的研究发现,经常喝小酒,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更高。分析显示,每天喝酒的人新发房颤风险增加41.2%。
发表于《柳叶刀》上的研究指出,一年内即使每天仅饮一杯酒,罹患23种与酒精相关疾病的风险会增加0.5%。
顶尖杂志《自然》刊载了一篇剑桥大学的动物模型实验,实验发现:酒精及乙醛会对造血干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进而诱发癌症。
三、不得不喝酒,可以这样做
每天喝一小杯酒,初期的健康风险可能较低,然而随着时间的积累,风险会有所上升。
但所谓“人在社会飘,谁能不挨刀”。有些场合,实在无法逃避,又该怎样才能将酒精伤害降到最低呢?
1、喝酒前先垫垫肚子
饮酒前可以先吃点饼干、巧克力等垫垫肚子。空腹喝酒可能对胃肠粘膜造成损伤,还会使酒精的吸收速度加快。
2、吃药不喝酒,尤其头孢类
安全起见,用药期间都不宜喝酒,喝酒之后也不要吃药。
尤其是头孢类药物,会影响酒精代谢,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3、喝酒要适度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性每天酒精量不超25g,女性不超15g。
4、混酒不可取
不要以为混入雪碧、可乐等饮料可以降低酒精含量,减少对胃的伤害。
实际上,饮料和啤酒中都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不仅不会稀释酒精量,还会促进酒精吸收。
延伸:酒后红脸和白脸,哪个更能喝?
有人一喝酒,整个脸红彤彤的,而有人酒后脸白得不行。究竟酒后脸红、脸白哪个更能喝?
酒后脸红,是由于酒精转化乙醛后,毛细血管扩张所致,所以酒精摄入量与脸红没有直接联系。
喝酒脸白的人,是因为人体内两种酶(A醇和B醛)比较缺乏,无法将吸收的乙醇快速代谢掉,所以不会脸红。
但由于乙醇积累过多,抑制神经系统,导致他们容易喝着喝着就醉了。
综合判断,脸红的人酒精代谢更快,对酒精的吸收更好,相对而言,可能更耐醉、更能喝。
虽说“小酒怡情”,但也不能掩盖它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所以,能少喝酒就少喝,最好不喝。
如果真的迫不得已,一定要注意喝酒的注意事项,降低酒精的伤害。
参考资料:
[1]《生命时报:专家警告喝酒的八大致命伤》.生命时报.-05-02
[2]《喝酒真的会致癌!》.健康时报.-01-1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