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进行时!应该如何理性看待高考志愿?在选报志愿时,应该坚持哪些基本原则?北京科技报记者专访中国科学院本科云南招生组副组长吴宝俊从北京教育考试院了解到,北京统考考生的本科志愿填报和单考考生单招志愿填报工作将于6月27日至7月1日进行,专科志愿填报工作于7月21日至22日进行。应该如何理性看待高考志愿?在选报志愿时,应该坚持哪些基本原则?对此,北京科技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协常务副秘书长吴宝俊。作为本科云南招生组副组长,吴宝俊多年从事招生工作,对于考生选报高考志愿,让我们听听他有哪些建议。01“媒体发展、制度进化都有助于考生做出理性判断”北京科技报:您在上学或者教学的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因为对专业缺乏了解,上大学后为自己的专业选择而后悔的学生?吴宝俊:我是一名80后,年上大学时高考是先填志愿后出分,志愿只能填三个。那时候媒体、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学生专业选择方面也没有容错机制。可以说高考报志愿于我这一代人而言,并不只是看分数,更多要看运气。今天的情况已有很大不同。媒体的发展让获取信息更便利,每所大学都会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发布每一年的招生计划和宣传资料,每个专业院系都会公开自己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甚至每一个已经入学的同学都可以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就读体验和毕业去向。考生只要能上网,就可以获得大量正面和侧面的信息,供自己做出理性判断和选择。▲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本科生课程设置(图片来源/复旦大学)另一方面,大学的招生和培养制度也在进化。提前批次、国家地方专项、统招,加上强基计划、综合评价这样的拔尖选拔机制作为补充,给了考生更多选择。同时,一些优秀的大学在尊重考生志愿上也有了制度化的改革,如加入了转专业的机制等,有的学校甚至更激进,像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一年级干脆不分专业,所有学生入学后上一样的课程,二年级再根据学生兴趣自由确认专业,如果选错了三年级还能再换一次专业。可以说,学校尽了最大可能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志向……今天的考生在志愿选择方面,制度上的限制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大了,能不能选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主要考验的是考生自己的努力程度以及考生、家长对大学和专业的认知。02“上大学前有无规划,人生轨迹短短几年就会大不相同”北京科技报:在您看来,学生和家长应该如何科学、理性地报考专业和大学?选择专业时,最应该遵守的原则是什么?吴宝俊:我在一线从事了八年的高考和研究生招生工作,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高考报志愿非常复杂。除了文理和艺术类的区别,在我熟悉的理科领域,不同成绩的考生选择大学和专业时的思路都有很大差异。高考排全省前名的考生,能选各领域国内头部院校的优势专业,这些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更有自信,也有更多的期待,选择专业时也会有更多维度的考量,像学校的师资水平、是否有业内顶尖的大师授课、继续深造的路径是否顺畅等等,都是考生综合选择学校的因素。排名几千名的考生能上大学,但大部分考生不会对学校的师资软硬件、国际交流项目和保研率有太高要求,相当一部分会计划未来通过跨校考研升入国内头部院校。而排名几万名的考生报志愿时看重的往往是学校,专业不要冷门、学校最好在大城市,方便毕业后找工作。▲年5月2日,天津,一群95后大学生在实验室里做啤酒成分分析实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每个分数段的考生